摘要:近日,小红书被曝将取消“大小周”,成为继快手、字节跳动等之后又一加入“双休阵营”的互联网企业。
近日,小红书被曝将取消“大小周”,成为继快手、字节跳动等之后又一加入“双休阵营”的互联网企业。然而,不同声音也随之而来。法律专家指出,“大小周”本就游走在违法边缘,人力资源专家则认为,这一举动将长期利好但需谨防“隐形加班”现象。
行业现象:从行业普遍奉行到集体退场
据媒体报道,有知情人士透露称小红书即将取消“大小周”,五一之后执行。记者了解到,“大小周”为互联网行业特色的休息方式:一个星期单休,再下个星期双休。
此前报道,近年来头部互联网企业已掀起取消大小周的浪潮:2021年6月24日,快手宣布从7月1日起取消“大小周”,员工按需加班,公司按照相关规定向员工支付加班工资。2021年7月9日,字节跳动发布全员邮件,宣布从8月1日起取消“大小周”,有需求的团队和个人可通过系统提交加班申请。2022年6月24日九融配资,得物也正式取消“大小周”。
从业内默认的“标配”作息制度到逐渐走向消解,这种转变背后,反映出行业增速放缓后企业人力策略的调整,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劳动者权益保护意识的觉醒。
网友声音:“大小周”制度取消引发多维讨论
在社交平台上,上述消息引发广泛讨论,网友们观点不一。
持赞同立场的部分年轻员工坦言:“虽然周末加班有双倍工资,但常态化连续工作的疲惫感不是钱能弥补的,健康最重要。”这种观点获得不少点赞,还有网友补充道:“见过太多同事体检报告亮红灯,用透支健康换来的收入提升并不划算。”
不过,在批判“大小周”制度的声音之外也不乏另一种声音。有网友透露其所在项目组自愿申请周末加班的人不少,毕竟房贷车贷压力大,“取消‘大小周’的话,月收入起码减少20%。”这种现实考量引发不少人共鸣,有评论称:“在薪资结构中,加班费本就占相当比例,政策变化应该配套薪酬体系改革。”
同时,也有“中立派”提出更深层思考。有网友指出,问题的本质不在于是否取消“大小周”,而在于如何建立科学的工作量评估体系。“如果取消后变成没有加班费的隐形加班,反而更糟糕。”
专家观点:工作效率比“拼工时”重要
取消“大小周”制度引爆网络的背后,是劳动者对自身权益的关注,不过此举到底是福是祸,不同立场者观点截然不同。记者也采访到劳动法专家和人力资源专家,探讨其中利弊。
“‘大小周’工作制从法律层面就站不住脚。”劳动法专家、中国政法大学社会法研究所所长娄宇教授曾指出,根据《劳动法》第三十八条,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,而《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》明确我国实行每日工作8小时、平均每周40小时的工时制度。“这一动作是互联网行业从‘野蛮生长’向‘可持续发展’转型的必然选择,总体来说是一个积极现象。”人力资源专家钱佩炎直言,她还指出,从其观察来看,取消“大小周”对企业的影响呈现“短期波动、长期利好”的特征,不过需配套管理优化和薪酬改革。
娄宇认为,取消“大小周”只是第一步,企业应优化项目管理流程,建立以工作效率、任务完成度而非工作时长为核心的考核体系。“政府部门也要加强监管,对利用‘项目制’‘弹性工作’等名义变相延长工时的行为予以纠正。”
钱佩炎还提醒应警惕有可能引发的“隐形加班”问题,并表示其表现形式已从深夜线上会议延伸到模糊的“弹性考核”,防不胜防。“不过,如果能够在法律层面明确相关规定,再加上利用技术手段确保有效工时可追溯,配合以工会维护职工权益,会相对规范不少。”她建议,企业应建立透明的工时管理制度,同时员工也需增强维权意识。
随着“95后”“00后”逐渐成为职场主力九融配资,其对工作生活平衡的重视正在重塑雇佣关系。如何在合法用工与商业效益间找到平衡点,仍是所有企业必须面对的课题。
趣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